北京晶品赛思科技有限公司
01 2024
近日,西南民族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不同发酵阶段的羊肉香肠为实验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样品中的生物胺含量,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样品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变化,对生物胺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非冗余(NR)蛋白质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eggNOG)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微生物和酶的丰度与功能进行注释,探究生物胺与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以及生物胺代谢与微生物和酶的关系,旨在为探究自然发酵羊肉香肠中生物胺的代谢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2023
本研究成功从浓香大曲中筛选出嗜热真菌RmHBFH10,并从该菌中挖掘到了1 个假使蛋白,经分析为新型GH134家族甘露聚糖酶(RmMan134)。研究发现,重组甘露聚糖酶RmMan134在pH 6.0和50 ℃下表现出了最佳活性,并且在从酸性到碱性的广泛pH值范围内具有较高活性(2.0~11.0),在宽泛pH值范围内和在50℃条件下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另外,重组酶RmMan134可以有效地澄清橙汁、桃汁和苹果汁,其中可使橙汁的澄清度提高约76%。
12 2023
本实验研究了SIF4对菌体新陈代谢活力、呼吸代谢途径、细胞质膜离子通道ATP酶及胞内ATP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抗菌肽SIF4处理可显著降低菌体新陈代谢活力(P<0.05),经2 MIC SIF4处理后,新陈代谢活力降低了70.41%;SIF4对菌体有较好的呼吸抑制作用,MIC和2 MIC组呼吸抑制率分别高达(19.39±0.17)%和(25.22±0.32)%;呼吸叠加率分析结果表明,SIF4可能通过抑制EMP影响菌体呼吸代谢。
12 2023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介导肥胖的机制和饮食,改善机体肠道菌群组成,分析肠道菌群诱导肥胖的机制制定其对应的个性化膳食调节方案进而改善肠道菌群,进而改善肥胖症状,提升肥胖治疗手段。
12 2023
本研究探讨了RPAP对LPS诱导小鼠肠道健康和微生物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RPAP能恢复LPS诱导的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失调,且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本研究填补了RPAP对LPS引起的肠道健康和微生物稳态影响的空白,表明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可能是RPAP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这些发现也扩大了对RPAP健康益处的认识,并为RPAP产品降低氧化应激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缺乏肠道代谢实验。
12 2023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从酸面团中分离出一株乳酸片球菌XZ31, 一株酿酒酵母JM4。采用体外酶消化、肠道转运模型和免疫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以上两株菌发酵产物的消化特性、抗体反应性和细胞毒性,建立发酵-消化-致敏关联评价体系,为低致敏性小麦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2 2023
本研究以草酸青霉 WX-209为来源的粗酶液对柑橘囊衣的降解有较好的效果,其安全性在动物水平上得到了验证。此外,对草酸青霉WX-209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揭示了其纤维素降解的相关基因与功能代谢。
12 2023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岩与宋献民研究团队联合苏州科锐迈德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左炽健团队,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基于环状mRNA技术的TCR-T细胞疗法,为临床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提供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12 2023
空肠弯曲杆菌的感染范围广,是一种人畜共同感染的病原菌。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可经食物、饮水、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生蛤、调味品、汉堡包等,均可引起传染。
12 2023
本研究总结了食用菌孢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及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采后SD对子实体贮藏品质的综合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为孢子作为食药资源的开发、食用菌保鲜技术的创新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讨论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