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晶品赛思科技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登录 |

电子束辐照抑制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生长的研究(二)

发布时间:2022-01-15 16:45 编辑者:特邀作者周世红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束辐照几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死剂量分析

D10值是指将微生物总数降低一个数量级的辐照剂量,数值大小可反映微生物对射线的耐受能力,是辐照加工工艺中选择适宜灭菌剂量的重要参数。从表1以看出,蜡样芽孢杆菌的D10值最高,其后依次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的D10值最低,表明同样含量水平条件下。电子束辐照食源性致病菌的致死剂量要求由高到低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

2.2 多次辐照对食源性致病菌致死剂量的影响

辐照可杀灭微生物,引起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同时作为一种逆境刺激,辐照可导致未被杀死的微生物产生损伤修复。研究表明,微生物主要通过快速修复受损的DNA片段、形成芽孢减缓新陈代谢速率、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自由基等途径来降低辐照损伤。辐照损伤修复可影响微生物对辐照的耐受特性。由图1可以看出,食源性病原菌电子束辐照的D10值随辐照次数增加而降低,降低幅度因病原菌种类和辐照次数不同而不同,其中第二次辐照时D10值下降幅度最大,不同病原菌之间以蜡样芽孢杆菌下降幅度最大,大肠埃希氏菌下降幅度最小。第三次辐照时不同种类病原菌的D10值趋于一致,菌问差异大幅减小。

2.3 亚致死剂量电子束辐照对4种致病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生长曲线的测定有助于了解菌株的生长及代谢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35℃下食源性致病菌生长曲线表现为接种后至4h时处于延迟期,4~12h处于对数生长期,12~32h处于稳定期,菌落的数量最高到108~109CFU/mL水平。电子束亚致死剂量辐照影响食源性致病菌的对数生长期的开始阶段,在同样2kGy剂量处理下,大肠埃希氏菌的对数生长期明显滞后于对照处理,原因可能在于其较低的D10值。亚致死剂量辐照还影响食源性致病菌稳定期的菌落数量级水平,2kGy剂量处理下。食源性致病菌稳定期的菌落数量级水平低于对照,其中沙门氏菌与对照的差别最大,蜡样芽孢杆菌与对照的差别最小。在25℃和15℃较低温度下培养时,食源性致病菌的生长呈缓慢增加趋势,25℃下60h、15℃下84h时对照处理的菌落数量级与35℃培养时的水平接近,2kGy辐照处理的菌落数量级水平低于对照,其中15℃下2kGy处理的菌落数量级明显低于未辐照处理,见图3~4。另外,5℃下培养时所有处理基本都无生长。

2.4 亚致死剂量电子束辐照对4种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生物被膜是致病菌控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生长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生物被膜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旧。由图5可知,4种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较大差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成膜能力最强,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成膜能力最低。亚致死剂量电子束辐照对4种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形成有明显影响,但其效果因致病菌种类而异,大肠埃希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量在亚致死剂量电子束辐照后有所增加,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则表现为降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对4种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见表2。
 

 相关链接: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蜡样芽孢杆菌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推荐阅读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