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成份分析标准物质
本标准物质用于海洋调查及及检测分析海带等生物样品的质量控制,评价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校准仪器,可作量值传递。
一、样品制备
海带采集于浙江省象山港,样品经洗涤-匀浆一真空冷冻干燥-球磨粉碎一过筛→混匀→装瓶→火菌。
二、标准值及标准偏差
标准值
标准偏无
|
Cu
|
Pb
|
Zn
|
Cd
|
Or
|
As
|
Hg
|
Se
|
Ni
|
Co
|
5.01
0.32
|
1.41
0.12
|
27.9
0.9
|
1.14
0.11
|
0.63
0.08
|
13.9
2.4
|
0.23
0.03
|
0.062
().009
|
0.71
0.09
|
0.20
0.03
|
标准值
标准偏龙
|
Ba
|
Sr
|
A1Q*
|
FeOid)
|
(XT
|
MgO*
|
KO*
|
2
|
MnO
|
pn/
|
81.1
6.0
|
1033
94
|
0.37
0.02
|
215
19
|
2.28
0.12
|
1.09
0.08
|
4.56
0.17
|
1.22
0.04
|
42.1
2.3
|
0.46
0.02
|
标准值
标准偏无
|
Rb
|
I
|
参考值
|
TiCb
|
La
|
Ce
|
Pr
|
Nd
|
Sin
|
11.7
2.7
|
515
61
|
58.39
|
0.29
|
1.15
|
0.06
|
0.20
|
0.062
|
参考值
|
Gd
|
Tb
|
Dy
|
Ho
|
Er
|
Tin
|
Yb
|
Lu
|
Y
|
Sc
|
0.067
|
0.0099
|
0.079
|
0.014
|
0.041
|
0.007
|
0.051
|
0.008
|
0.56
|
0.241
|
参考個
|
Th
|
U
|
V
|
Sl)
|
Cs
|
Bi
|
Hf
|
Li
|
Mo
|
Be
|
0.070
|
0.241
|
1.72
|
0.066
|
0.028
|
0.033
|
0.013
|
0.69
|
0.129
|
0.022
|
参号值
|
F
|
Cl
|
Br
|
N*
|
S*
|
|
|
|
|
|
49
|
698
|
111
|
2.50
|
0.96
|
|
|
|
|
|
*单位为百分含量
三、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
成 份
|
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
Cu、Pb、Zn> Cd、Cr、Hg、Ni、Co、A12O3. I'c2() 3 (7)^ Ca()、
MgO、K2O> Na2O. MnO、Rb
|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Cu、Pb、As、Sr、Si()2、A12O3. K2O> Na2O. Ti()2. P2O5. S、
Cl、I、Br
|
笠离子体质谱法
|
Cti、Pb、Cd、As> Ni、Co、Ba、Sr. I;c2O3(7)^ MnO、Na2()> Ti()2、La、Cc、Pr> Nd、Sm、Gd、lb、Dy、Ho、Er、Tm、 Yb、Lu、Y、Sc、Rb、Th、U、V、Sb、Cs、Hf、Li、Bi、Mo、 Be、Br、I、Be
|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法
|
Cu、Pb、Zn. Cd、Cr、As、Ni、Co、Ba. Sr、A12O3> CaO> Fe2O3(7). MgO、K2O> Na2O. MnO、TiO?、P2O5. La、Ce、 Pr、Ndx Sm、Gd、Dy、Ho、E「、Tm、Yb> Lu、Y、Sc、Rb、 V、Sb、Li、Mo、Be
|
中子活化法
|
Zr、Cr、Co、Ba、Sr. AI2O3. Fc2O5(7')> CaO、MgO、K2O>
Na2O^ La、Ce、Tb> Yb、Cs、Sc^ Rb、Th、U、V、Sb、Cs>
Hf、Cl、Br、L MnO、Sm、Lu
|
容堇法
|
N、I、S
|
比色法
|
AI2O3、Fe2O3(7)' P2O5、Cl、I
|
极普法
|
Se、Ni、Co
|
原子荧光光谱法
|
As、Hg、Se、Bi、F
|
称蛍法
|
S
|
等离子色谱
|
Br、I
|
离子选择电极
|
F
|
火焰光度法
|
Li
|
四、均匀性利稳定性
本标准物质,从最终包装12g/瓶中随机抽取20瓶,每瓶样晶取两份,用X- 射线荧光(日本3080II型)压饼法测试,取样批为4.0g,分析8个不同含量级次的元素,测试结果进行检验,显示样品均匀度合格,即F计算值<F0.05临界值
本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主要采用筈离于质谱、等离广光谱利原子荧光光谱法对Cu等11个不同含含量级次及易挥发元素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2001年4 月到2002年10月期间各元素的分析数据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
五、包装、储存及使用
本标准物质分装于棕色玻璃瓶中,每瓶12g,放于阴凉干燥处储存
本标准物质使用前应在60±1 °C烘2h后称重。最小取样量200mg„
六、分析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安徽省中心实验室;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河北中心实验室;
上海计星测试技术研究院;
浙江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以产品附带证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