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晶品赛思科技有限公司
上样量3g,洗脱流速2mL/min,研究洗脱液比例(V二氯甲烷:V无水甲醇)对中性氧化铝柱分析分离纯化鲨肝醇的作用效果。
由图1可知,鲨肝醇纯度随着洗脱剂比例的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选择洗脱液时,一般先选择极性较小的溶剂,根据分离效果再依次增大极性。本试验中甲醇的极性要大于二氯甲烷。当仅选择二氯甲烷为洗脱剂时,其分离效果要弱于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积比9:1)复配使用,其原因可能是二氯甲烷的极性弱,无法很好地分离鲨肝醇。而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鲨肝醇的纯度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复配洗脱剂的极性过强而将部分杂质混入鲨肝醇中。最终选定洗脱剂比例(V二氯甲烷:V无水甲醇)为9:1进行优化,此时第7管鲨肝醇纯度最高。
洗脱液比例(V二氯甲烷:V无水甲醇)为9:1,洗脱流速为2mL/min,研究上样量对中性氧化铝柱分离、纯化鲨肝醇的作用效果。
由图2可知,上样量在1~3g范围,鲨肝醇纯度随上样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上样量继续增加,鲨肝醇纯度呈下降的趋势。这一结论与龚金炎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当上样量过低时,氧化铝层析柱无法被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同时洗脱剂消耗量大,使不皂化物中的鲨肝醇与杂质无法有效分离:而当上样量过大时,极易造成氧化铝层析柱负载过大,吸附效率降低。采用上样量3g进行后续优化。此外,在色谱柱负载量0.012g/g氧化铝、上样量3g时,第7管鲨肝醇纯度最高。
洗脱液比例(V二氯甲烷:V无水甲醇)为9:1,上样量为3g,研究洗脱流速对中性氧化铝柱分离、纯化鲨肝醇的作用效果。
由图3可知,鲨肝醇纯度随洗脱流速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较低洗脱流速下,鲨肝醇在氧化铝层析柱中停留时间变长,而中性氧化铝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从而导致部分鲨肝醇被吸附在层析柱中而无法被洗脱;当洗脱流速过高时,不皂化物快速流过层析柱而使鲨肝醇与杂质无法有效分离。宋恭帅等认为柱层析洗脱流速在1~2mL/min之间为宜。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最终选定2mL/min为最佳洗脱流速。此外,在洗脱流速为2mL/min时,第7管鲨肝醇纯度最高。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2。
对表2中数据进行多元二项式回归拟合。得到洗脱液比例A、上样量B、洗脱流速C与鲨肝醇纯度之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
鲨肝醇纯度=18.08+0.84A+0.47B-0.84C+0.71AB+0.874AC+1.04BC-2.01A2-1.66B2-2.02C2。
由表3可知,二项式回归方程的F值为35.57,其P值<0.0001,差异极显著;对方程进行失拟项检验。F值为2.46,其P值为0.2020>0.05。不显著;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可见,多元二次方程拟合相关系数高于0.90,因此拟合的回归模型可靠,可用来预测响应值与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A、B、G、A2、B2和C2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它们对试验结果影响显著,且洗脱液比例A是影响鲨肝醇纯度的最主要因素。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